空调翅片管换热器该如何设计?这也许是搞空调设计的同行一个最关心的话题了。在设计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那么多设计参数,我们应该注意什么?有没有经验值可以参考,在这里小编跟大家分享下翅片式换热器的8大设计参数。希望对大家的系统设计有所帮助。
小编今天要放大招了……
翅片换热器8大设计参数
1.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蒸发温度经验值一般为5-12℃,冷凝温度一般为45-54℃一般也是环境温度加上15℃左右。进出风温度差一般为8-10℃,低温装置中蒸发器的温差会小一点,蒸发温度也会低一点,蒸发温度及冷凝温度和出风温度的温度差一般在8—12℃左右。
2.过热度和过冷度:蒸发器设计中过热度一般为5-15℃(过热度和吸气温度不同,是保证压缩机正常运转的关键,在分体机或低温装置中会相差很大),冷凝器中过冷度一般为5-8℃,适当的过冷度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制冷能力。
3.换热器风速:蒸发器迎面风速一般为1.5-3m/s,风速过大会导致蒸发器吹水,过小又会带来蒸发不完全的风险,小冷君也是醉了。冷凝器为2-3m/s,最窄面风速不要超过6m/s。多数迎面风速在2.5m/s左右。
4.管径和厚度:常用管径一般有9.52 mm,7.94 mm,7mm和5mm,管径的内螺纹铜管或光管,更小管径时换热效率更高,内螺纹铜管可以增加制冷剂扰度,增大换热系数,但同时也增大了流动阻力,是不是有点晕了……
5.行距x排距:换热器设计时,多采用等边三角形的叉排形式,如:25.4x22mm,25x21.65mm等。也有用25.4x19.5mm,21X13.6mm的。
6.翅片规格:标准厚度为0.095-0.3mm,间距为1.1-2.5mm,蒸发器因为有冷凝水要选大点的间距,要和风速选择相匹配,冷凝器因为是干式换热,可以选小些。冷冻装置的蒸发器考虑到结霜问题,一般在3-6mm。对于蒸发器或热泵系统的冷凝器都会采用亲水铝箔。也有些会用光箔然后喷漆防锈,现在的加工工艺提升后多采用电泳的型式,翅片形状主要有平片,波纹片,开窗片,或两者结合的波纹开窗片。
7.管路结构:蒸发器设计多为2-6排,冷凝器为1-6排,过多排路设计会导致后面的管排换热效果变差,若不得不设计多排的话,迎面风速值选取要适当增大,从而保证后面管排的风量。每一条制冷剂流路设计时范围一般在10-16m左右,蒸发器设计可以取下限值,冷凝器多取上限值。大家可以想想这是为什么。设计时还要考虑制冷剂的质量流量。因为流路太短制冷剂不能充分换热,太长又会引起较大的压降,不同管径压降阻力不同。蒸发器不要超过蒸发压力的5%,冷凝器不要超过冷凝压力的2%,否侧会引起机组效率的降低。在选定翅片的参数后可算出单位长度的外表面积,然后可算出换热所需总长度,对于蒸发器,因为考虑结构尺寸限制,或是在选用风机时考虑,实际形状可多变,但都较规整。冷凝器,结构形式目前有多种型式,如U形,V形,L形,所以只要尽量大的迎风面基本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对于各类结构的设计,小编觉得如果空间允许那么你就可以自由发挥了。
8.流路设计:一般观点认为:对于蒸发器一般是下进上出(制冷剂蒸发成气体向上走,避免积聚在管内影响换热),然后是后进前出(和进风形成逆流,可以增大换热温差)。冷凝器是上进下出,防止冷凝器内积油,后进前出(这样冷凝的液体可以尽快利用重力流出冷凝器)。然而这些只是从传热学的某一方面对传热强化来说的,实际上空调换热器的换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换热效率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而且要结合实际运作中风场的型式而定。
影响因素的一些原则参考
a.设计时进出口也要尽量隔远一些,避免同管换热。
b.不要只从一侧进,从另外一侧出,要两侧都要流过,从而避免单侧过热或过冷,引起换热不均造成换热效率下降。
c.蒸发器中,制冷剂在管路流动时,随着干度的增加,换热效率不断提高,所以流路中后段的换热能力比前段的一般会偏高。
下面是目前常用的冷凝器回路设计。根据实验数据显示随着制冷剂质量流速的增加,换热效果的变化,还有不同的回路设计,换热效果也不同,特别是对制冷剂质量流速的大小也有不同的要求,这个小冷君只能说你要多留意不同机组的设计流量型式及最终表现效果,总结经验。
设计回路参考的两个观点
a.对于蒸发器,随着制冷剂气体的增加,压降和传热系数也不断增加,所以在蒸发器进口可以设计少些进口分路,在后面为了减少气体以减小压降可以再增加分路,上面的方案D就是这样设计。对于冷凝器则相反,开始时多些进口分路,后面可以把冷凝后的液体汇聚减少分路,以增加流速从而强化传热,以增加过冷度,所以这部分也叫过冷管。现在有些冷凝器已经是这样设计了。因为冷凝器一般是上进下出,所以汇集管一般在底部,也有资料说这样的强化设计也可以让热泵化霜时可能把霜化干净。
b.换热器的迎风侧和背风侧的换热效果相差比较大,以翅片间距1.7mm为例,风速0.5m/s时迎风侧换热量占总换热量的96.3%,风速3.0m/s时迎风侧的换热量占总换热量的69.2%。主要是因为传热温差的变化,以下是空气流经换热器后的温度变化图,在背风侧,温差都变小了,从而换热效果也变差。有的公司设计了以下结构的冷凝器,以#5为效果最好。所以要考虑如何提高背风侧的管路的换热效率,如提高风速,降低迎风侧和换热效率,即降低迎风侧出风温度,如上面的设计。